top of page

🌿 當別人一直抱怨,我卻快撐不住?

用 CLEAR 五步驟,為自己設一條清晰的界線



☕️【CLEAR 自我教練模型】


當別人一直抱怨,我卻快撐不住?來杯咖啡,和自己聊聊吧

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?

👂 一再聽到某位同事的抱怨,🧠 每次都想安慰、幫忙、分析……結果心好累。☕️ 你不是不想幫,而是漸漸覺得:我也需要一口氣。

其實你不是沒用、不是沒愛心,而是你可能忘了在關係中,也該好好照顧自己。這時候,邀請你進入一間「咖啡風格的心靈咖啡館」,啟動我們設計的自我對話模型:


🌿 CLEAR:五步驟自我教練模型

Clarify|Listen|Explore|Assess|Respond

☕️ STEP 1|Clarify 澄清

「這件事讓我感覺到什麼?」

先澄清此刻的狀態。不是批評自己反應太大,而是停下來問問自己:

  • 這件事讓我感到焦躁、疲倦還是無力?

  • 我是否正在無意識地承擔太多?

🎧 自我對話語

「我允許自己感受到一切,因為這是真實的我。」

☕️ STEP 2|Listen 聆聽

「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?」

傾聽內在的聲音,了解這些反應背後的需要:

  • 我希望這段關係是更輕鬆的?被尊重的?有界線的?

  • 我的內在價值是否被觸動了?(公平、誠實、尊重……)

🎧 自我對話語

「我不只是聽別人的話,我也該聽自己的心。」

☕️ STEP 3|Explore 探索

「我有哪些行動的可能性?」

開始探索可以選擇的反應方式,而不是只是「撐著」:

  • 我可以婉轉地設下界線嗎?

  • 我能否選擇沉默?離開?提出邀請?只陪伴5分鐘?

🎧 自我對話語

「我不是被卡住的,我永遠有選擇。」

☕️ STEP 4|Assess 評估

「哪個行動選擇,最尊重我和對方?」

仔細評估:怎樣的方式,既照顧我自己,也不傷害關係?

  • 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平衡彼此?

  • 我可以清楚、真誠地表達,而不是逃避或爆炸?

🎧 自我對話語

「我有能力找到合適的回應節奏。」

☕️ STEP 5|Respond 回應

「我現在願意做什麼小行動?」

最後,不是要立刻「解決問題」,而是回到當下的你,做出一個有意識的回應:

  • 深呼吸一口氣,對自己溫柔地微笑

  • 說一句:「今天我能聽你 10 分鐘,但我之後想專注休息一下,好嗎?」

  • 或是練習說出界線:「我懂你的難處,但我今天有點滿了,想明天再聊。」

🎧 自我對話語

「我可以不帶情緒地表達真實的我,這也是一種溫柔的力量。」

🌸 結語|你也值得被照顧


CLEAR 模型不是要你冷漠,而是幫助你在關係裡,不再委屈自己、不再用力逞強。就像在咖啡館裡,好好地泡一杯自己的對話,讓心慢慢沉澱、變得清晰。


💬 留下你的感受或轉發給那位總是默默撐住關係的朋友吧。


🌿CLEAR × MD|自我教練五步驟

讓你的驅動回到正位,讓自己變得更清晰、有界線、有力量


☕️ Step 1|C – Clarify

🔍 釐清情緒,察覺驅動被踩到哪裡?

問自己:

  • 我現在感覺如何?是疲憊、煩躁,還是罪惡感?

  • 我哪一個驅動被踩到或失衡了?


🟢 綠色可能是:「我太在意他的感受,忘了自己也需要休息。」

🔵 藍色可能是:「我又自動接手幫他分析…但他根本沒想改變。」


☕️ Step 2|L – Listen

👂 聽見內在真正的需求與界線

問問自己:

  • 我現在需要什麼?空間?尊重?被支持?

  • 我是不是太習慣照顧別人,忽略了自己?


🟠 橙色可能會說:「我想快點結束這段無效對話。」

🟣 紫色可能會說:「我很想陪他,但我也需要被理解。」


☕️ Step 3|E – Explore

🔄 探索新的互動方式,而不是只能承受

你可以選擇:

  • 暫停談話:「我願意聽你說,但今天我有點滿了,能改天聊嗎?」

  • 設下輕柔的界線:「我理解你不開心,但我現在沒辦法給什麼建議。」


🔴 紅色這時候要練習冷靜而不壓制,不要馬上回嗆。

🟡 黃色則可以調整語氣,不是「教」對方,而是陪他看見更多可能。


☕️ Step 4|A – Assess

🧭 評估這段關係中的角色與選擇

問自己:

  • 我一直扮演的角色,是我真正想要的嗎?

  • 我是為了什麼留在這段對話中?是責任?恐懼?期待?忠誠?

🎯 回到自己: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?」


☕️ Step 5|R – Respond

做一個對自己和對方都健康的回應

舉例:

  • 「我真的在意你,但我發現我也需要空間消化自己的狀態。」

  • 「我可以陪你 10 分鐘,但我們可以也聊點別的嗎?」

💡 這不是拒絕,而是更成熟、更平衡的回應方式。這就是教練式對話的力量。


💬 小結語:你值得「同理」自己


當我們開始學會理解自己為何會反應,並有能力轉化慣性 → 選擇行動,你就不再被抱怨綁架,而是活出一個清晰、溫柔又有力的自己。

🧠 MD 幫你看見「我是誰,什麼會讓我消耗」💬 CLEAR 幫你找到「我可以怎麼做,重新愛自己」

☕️ 下一杯對話,讓我們更靠近自己。你準備好了嗎?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