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🌈讓反饋成為深層對話的起點

🌈 從雨後的光到評估的光——讓反饋成為深層對話的起點

星期一聚樂部 JL #244 評估與反饋 Peggy 教練


今天,我們聚在一起談的不是績效表單,也不是打分機制,而是關於看見彼此、理解狀態、共創未來的那一件事——反饋與評估。


我們從一張彩虹圖卡開始。一位參與者分享,最近與主管的互動就像是大雨過後的天空,模糊、不確定,但她相信,總有一道光會在對的時刻出現。

她說:

「那道光,是我在下雨的時候感受到的模糊,也是在雨後出現的彩虹。反饋就像雨滴落下時所激起的漣漪,當它是善意的,就能一層層地擴散出正向的力量。」

這一段,成為我們今天對話的開場,也成為一個集體覺察的起點。


📊 今天的框架:從四大評估維度談起


我們以一張「人 × 事情」的四象限架構,打開今天的核心結構,協助大家理解不同層次的評估焦點:

評估面向

關注點

說明

人 × 行為

可觀察、可描述

包括具體的行為表現、互動方式、語言與動作

人 × 潛能

未顯現、內在潛力

包含學習力、動機、價值觀、成長性

事 × 過程

如何完成事情

流程是否清晰、是否有資源支持、是否符合原則

事 × 結果

最終產出與效益

有沒有達標?帶來了什麼影響?可量化或質性評估

這張圖幫助我們釐清:

  • 評估不只是給成績,它更是一種看見狀態的語言

  • 每一層評估,都蘊含著發展、支持與對齊的契機



🧩 工具怎麼選?三層級架構一次說清楚


🔹 個人層級KPI、關鍵事件法、行為頻率量表、360 度反饋、九宮格潛力盤點、性格與職涯測驗等。

🔹 團隊層級團隊氛圍調查、流程觀察、小組模擬、技能矩陣、協作力評估、創新演練等。

🔹 組織層級平衡計分卡、文化診斷、流程成熟度分析(如 CMMI)、創新能力評估、組織敏捷度與健康度檢測。


這些工具的核心,不在於「標籤誰好誰壞」,而是提供理解與共創行動的語言。


💬 分享回饋:來自現場的思考與情感

其中一位學員這麼說:

「我希望學到的是:在和主管對話的模糊地帶,如何找到那一道光。那可能不是一套話術,而是一種理解,也是一種準備。」

她將反饋比喻成「擴散的漣漪」,是一種來自內在善意、願意靠近他人觀點的行動。

「當你把善意看作是一種波動,那這個世界回給你的,也會是一道柔光,而不是壓力。」

這份覺察,讓我們再次理解:反饋與評估,不是打分數,而是一種邀請——邀請對方靠近彼此的觀點,並一起找到行動的出口。


✅ Check-in 結構化對話架構


在進入主體之前,我們進行了一段結構式的 Check-in:

  1. 我今天以什麼身份/角度來參與這場對話?

  2. 我目前面臨的挑戰是什麼?

  3. 我今天希望帶走什麼?


這三個問題讓每個人快速連接內在狀態,也建立起彼此的理解基礎。有人搭配圖卡分享、有人分享真實經驗,整個空間因此充滿了真誠與安全感。


🔁 結語|讓評估成為文化,而非控制


評估可以是數據、也可以是對話;可以是制度、也可以是支持。

真正重要的,是我們願不願意讓「評估」成為彼此對齊、共好、學習的語言。就像雨後的那道光,從來不是憑空出現,而是因為有了一場足夠真實的過程。


🌈 如果你也對建立團隊的反饋文化、設計實用的評估流程、或想要讓團隊對話更有力量,歡迎留言與我們連結。我們一起,讓評估不只是工具,而是讓人與人之間更靠近的理由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